儒家文化歷經(jīng)千年發(fā)展不僅歷久彌新,更是對后世影響深遠,同樣儒家思想也在繼續(xù)發(fā)揚光大,下面是儒家關于道德的名言警句,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道德在儒家文化里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(tài),儒家思想中又是如何理解道德的。 儒家關于道德的名言警句 1.人之有德于我也,不可忘也;吾有德于人也,不可不忘也。《戰(zhàn)國策•魏四》 【譯文】別人對我有恩德,不應該忘懷;我對別人有恩德,不應該不忘懷。 2.富潤屋,德潤身,心廣體胖。《尚書。周官》 【譯文】財富可以修飾房子,道德可以滋潤人身,使人心寬體胖。 3.克己復禮為仁?!墩撜Z•顏淵》 【譯文】約束自己,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,這就是仁。 4.愛而知其惡,憎而知其善?!抖Y記•曲禮上》 【譯文】對自己喜歡的人要看到他的缺點,對自己憎惡的人要看到他的優(yōu)點。 5.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?!墩撜Z•顏淵》 【譯文】君子以文章來交朋友,以朋友的幫助來培養(yǎng)自己的仁德。 6.行天德者為之圣人。(《春秋繁露·威德所生》) 【譯文】施行如天之德的人就是圣人。 7.積善之家必有余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?!吨芤住@ぁ?br /> 【譯文】做好事的家庭必給后代留下幸福,貫做惡事的家庭必給后代留下禍殃。 8.人受命于天,有善善惡惡之性,可養(yǎng)而不可改,可豫而不可去,若形體之可肥臞,而不可得革也。 【譯文】人的生命由天賦予,有以善為善、以惡為惡的本性,可以培養(yǎng)而不可以更改,可以預防而不可以消除,就像形體可增肥消瘦,而不能革去肥肉一樣。 9.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?!墩撜Z•學而》 【譯文】與朋友相交往,說話要守信用。 10.以仁安人,以義正我,故仁之為言人也,義之為言我也,言名以別矣。 【譯文】用仁來安撫他人,用義來匡正自己,所以仁從人,義從我,字形上已經(jīng)有區(qū)別了。 11.德者事業(yè)之基?!恫烁丁?br /> 【譯文】道德是事業(yè)的基礎。 12.德不孤,必有鄰?!墩撜Z。里仁》 【譯文】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,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。 13.作德,心逸日休;作偽,心勞日拙?!渡袝?。周官》 【譯文】講道德,心安理得;做壞事,心勞日拙。 14.明于天性,知自貴于物;知自貴于物,然后知仁誼;知仁誼,然后重禮節(jié);重禮節(jié),然后安處善;安處善,然后樂循理;樂循理,然后謂之君子。 【譯文】人明白自己特有的天性,才能知道自己比其它動物尊貴;知道自己比其它動物尊貴,就會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講究仁愛和大義;知道仁愛和大義,就會懂得禮儀并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;懂得禮儀并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,就會心安理得的去做好事;心安理得的去做好事,就會自覺遵循上天規(guī)范的倫理道德,這樣,就可以稱為君子了。 15.先義而后利者榮,先利而后義者辱?!盾髯?bull;榮辱》 【譯文】先顧禮義后求利益才算光榮,先求利益而不顧禮義便是恥辱。 16.圣人多其愛而少其嚴,厚其德而簡其刑,以此配天。(《春秋繁露·基義》) 【譯文】圣人多仁愛而少嚴苛,加重品德修養(yǎng)而簡輕刑罰,以此與正常的社會生活相適應。 17.義動君子,利動貪人。 【譯文】道義能打動君子,利益能夠打動貪婪的人。 18.夫仁人者,正其誼不謀其利,明其道不計其功。 【譯文】仁德的人,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謀取個人私利,明了道義而不計較功名。 19.常玉不瑑,不成文章;君子不學,不成其德。 【譯文】普通的玉如果不雕琢,就不能煥發(fā)出奪目的光彩;善良的君子不學習,就不能成就美德。 20.玉至清而不蔽其惡,內(nèi)有瑕穢,必見之于外,故君子不隱其短。 【譯文】玉清潔到了極點卻不掩蓋它的不足,里面有斑點,在外面就可以看到,所以君子不隱藏他的短處。 21.世治而民和,志平而氣正,則天地之化精,而萬物之美起。 【譯文】社會安定百姓和諧相處,志向平和義氣純正,那么天地造化就會精妙無比,萬物之美就會興起。 22.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?!睹献?bull;梁惠王上》 【譯文】尊敬我的長輩,繼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;愛護我的子女,繼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子女。 23.愛人者,人恒愛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?!睹献?bull;離婁下》 【譯文】愛別人的人,別人永遠愛他;尊重別人的人,別人永遠尊重他。 儒家關于道德的名言警句就為您介紹到這里,儒家文化博大精深,我們加了譯文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,下面是關于荀巨伯探友的道德典故。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到遠方探望生病的朋友,正好遇到匈奴兵來攻打郡城。朋友勸巨伯說:“我現(xiàn)在活不成了,你趕緊離開吧。”巨伯說:“我遠道來看望你,你卻叫我離開。為了保命而損害道義,難道是我荀巨伯能做出來的嗎?!”匈奴兵到后,對荀巨伯說:“大軍一到,全城都空了,你是什么人,竟然敢獨自停留在這里?”巨伯說:“朋友生病,我不忍心扔下他不管,我寧愿代朋友一死。”匈奴兵聽后,互相議論說:“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,卻侵入了有道義的國家。”于是就撤回了軍隊,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。 |